從曾經的“國之光榮”到今天的“國家名片”,從蹣跚起步到三十而立,秦山核電不僅創立了中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商用核電品牌,還實現了“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自主發展的跨越,助力推動我國從“核大國”到“核強國”邁進。
近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百年黨旗紅 國企新征程”暨“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浙江嘉興海鹽縣,在“零距離”采訪中探尋秦山核電站的“前世今生”,感受續寫中國核電“國之榮光”的國企使命擔當。
中國核電從“跟跑”“并跑”到“領跑”
紅船起航,中國核電起步。
從海鹽縣城出發,行至秦山腳下,我國首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就坐落于此。放眼望去,一座座高壓鐵塔架著粗大的電線伸向遠方,匯入華東電網,保障著長三角經濟圈的電力能源需求,也勾勒出我國核電高起點起步、跨越式發展的藍圖。
經濟要發展,電是“先行官”。上世紀7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起步,電力供應開始嚴重短缺,在“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核電”的戰略判斷提出下,1970年2月8日,一項代號為“728”的行動就此緊鑼密鼓地展開。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成功并網發電,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結束了無核電的歷史,使中國成為全球第7個能自行設計、建造和運行管理本國核電站的國家,被譽為“國之光榮”。
如果說秦山核電站的建成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那么,2004年5月3日建成投產的65萬千瓦核電機組,則是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電站總體性能達到了當時國際同類核電站的先進水平。
秦山核電的腳步,不止于此。依靠自主創新這個強大的引擎,秦山核電創造了星光熠熠的“能源版圖”,從零起步,打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核電品牌,促進了我國核電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發展。

秦山核電從30萬到100萬的跨越
秦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潛表示,這些有力的實踐探索,實現了中國核電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跨越。
變“輻”為“福”核動力催生核產業
核工業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服務國家戰略任務,另一個是服務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從戰略支撐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核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領域。
“核動力”催生“核產業”。近年來,秦山核電通過轉型升級,瞄準核產業化市場——與基地所在地海鹽縣聚力打造核技術應用(同位素)產業基地,重點引進培育一批同位素制造、核藥研發產業,核電關聯及核技術應用產業已成為支撐海鹽未來發展的六大產業鏈之一。2020年,海鹽核電關聯及核技術應用產業產值達290億元。目前,已有十多家核技術應用企業與海鹽縣開展投資洽談。其中,通過規劃投資年產2800居里癌癥診斷與治療的同位素藥物項目,致力滿足長三角地區對癌癥診斷與治療的同位素藥物需求。